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 正文

洛阳少数民族移民区洛阳:赓续历史文脉 绽放时代光彩

  • 职场
  • 2024-12-22 17:44:25
  • 11
  12月9日至11日,“河洛飞花”2024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展示展演活动在洛阳市举办。自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以来,洛阳紧紧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总体目标,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人为本、薪火相传,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反映在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实践之中。   璀璨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而设立的特定区域。自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以来,洛阳市紧扣建设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坚持高位谋划、系统推进,高质量编制《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5)》,印发《关于推进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河洛文化调查记录研究等七大工程,推动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洛阳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00余项,诸多非遗项目成为传播河洛文化的“金质名片”。   非遗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精准的保护和传承。洛阳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采取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数字化保护等多样化保护措施,逐步构建起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格局。   2017年3月,《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该条例明确规定了专项经费申报、传承人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对优秀的、传承困难的、濒危的非遗项目给予补贴,迈出了保护非遗的关键一步。   近年来,《洛阳市洛阳牡丹保护与发展条例》《洛阳市关林保护条例》相继出台,通过加强地方立法有效促进文化遗产保护,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近年来,洛阳通过对非遗传承人的“综述片”“口述片”“传承片”等影像、文字文本的收集,编纂《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调查成果汇编》等,助力非遗传承保护。   同时,洛阳还建立了四级项目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体系,制订传承人培训计划,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洛阳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5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67名、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千余名,越来越多的传承人为推动非遗传承创新而不断努力。   跨界融合,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傍晚时分,漫步洛邑古城,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不少游客来这里赴一场“汉服之约”。拍照打卡之余,游客们还在这里近距离体验非遗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雕叶为画的左丘叶雕、笛箫漆艺坊的传统民俗乐器体验、六千剧院的河洛戏曲吟唱……如今,洛邑古城已进驻200余项非遗项目,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非遗活态展示,让游客在认识非遗的同时,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更为直观地感受河洛文化的魅力。   跨界融合,非遗焕新。洛阳深入挖掘以非遗为主的河洛文化资源,在致力于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非遗“破圈”,探索“非遗+”发展新路径,为非遗插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金翅膀”。   漫步孟津区朝阳镇南石山村,街道旁、农家小院的屋脊上和门楼上,到处都有精美的唐三彩摆件,仿佛进入了一座露天的唐三彩陈列馆。近年来,该村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唐三彩烧制技艺为核心,依托唐三彩非遗传习所、唐三彩陶艺博物馆等打造三彩研学基地,开发特色研学项目。   不仅如此,南石山村的众多三彩工艺美术师,将非遗这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开发出“唐宫夜宴”“卡通十二生肖”等特色文创产品,不仅让非遗“活”了起来,也让村子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将非遗与文创产品研发结合起来,打造“洛阳礼物”“洛阳三彩”“平乐牡丹画”等特色文创品牌,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将非遗与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结合起来,形成了爱和小镇、青铜小镇等一批非遗特色小镇;将非遗与研学旅行结合起来,以非遗体验为重要内容,策划推出了“文明之源,根在河洛”等精品旅游线路……   洛阳将非遗与大众审美、科技创新、时尚设计等融合创新发展,衍生出了大批“非遗+”新业态,让古老非遗在“活”起来的同时,也为非遗传承增添了无限可能。   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非遗的保护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近年来,洛阳市不断加大非遗展示馆、传习所等非遗传承阵地建设力度,并依托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开设非遗公益课堂,着力营造“非遗人人参与,发展与民共享”的文化氛围。   竹编、槲包、剪纸……走进栾川县的重渡沟景区,不少民宿推出的特色非遗体验项目,吸引许多游客入住体验。近年来,重渡沟景区通过“民宿+非遗”发展路径,将传统非遗资源与民宿产业有效对接,丰富了民宿文化内涵,增强了游客文化体验。   非遗项目不仅走进了民宿,还走进了校园。近年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文物修复与保护、戏曲表演等非遗相关专业,在所有人文社科类专业开设剪纸、书法、茶艺、洛绣等方向选修课程,推动“非遗进校园”常态化、规范化。   同时,洛阳职业技术学院还建设了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李树建戏曲艺术传承中心,致力于豫剧马派和豫西调戏曲唱腔艺术的传承及人才培养。   伊滨区木质烙画非遗传承人高滨滨以社区邻里中心为基地建立瓷木坊,带领社区居民设计出一系列文创产品并推向市场;洛龙区因地制宜将剪纸、戏曲等非遗融入文化合作社志愿队伍,推动非遗项目创新传承……   文脉传承千古,弦歌不辍当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洛阳高水平建设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持续夯实非遗保护根基,巩固提升转化利用水平,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融入人民生活,让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焕发时代活力。

洛阳少数民族移民区洛阳:赓续历史文脉 绽放时代光彩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