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正文

杨澜理财故事杨澜:幸福从来离我们不远

  • 汽车
  • 2024-12-23 15:03:46
  • 8
人物故事 作者:金希 编辑:翟晓汀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ID:hunyinyujiating99 日前,第十八届世界杰出华人奖颁奖礼在香港隆重举行,杨澜和惠英红还有甄子丹以及张国立等人一起参加了这次的颁奖典礼。 典礼上,杨澜身着一袭中式长裙,光彩照人。如她初入荧屏时一样,神采奕奕,知性优雅。 前不久,杨澜携手丈夫吴征现身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两人在雨中依偎,感染了许多网友。 有人说,在媒体打拼30多年,杨澜每次都踩在时代的风口上,事业家庭双丰收,是一个幸福的人。 其实,与其说是幸福敲开了她的门,不如说是杨澜用内在的力量,主动打开了幸福的门。 01 内核稳定才能“活得好” 对杨澜的采访约在上午10点。她从办公室走来时笑意盈盈,一如屏幕中所呈现的模样,优雅知性,松弛而有力量。她的状态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词:内核稳定。 这要从杨澜刚进入媒体行业时说起。20世纪90年代,电视业正在快速发展,杨澜如愿进入中央电视台。作为一名主持人,杨澜一直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中央电视台,杨澜是最早不念稿的主持人。姜昆老师、赵忠祥老师也一直鼓励她亲自写稿。当时的杨澜只有一个想法:“我要真诚地对待我的观众。我的观点可能有点儿幼稚,但是,我要坚持表达真实的想法。” 今天的杨澜,同样不会为了追求所谓的网感而说网络语言。打开手机和电视,我们依然能看到神采奕奕的杨澜,包容力更强,启发性更高,这些都可以从她的初心和阅历中一探究竟。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杨澜从未停止学习。 前段时间,杨澜在一个论坛上讲人工智能。不少人提出质疑:“文科生怎么能懂硬核科技?”“主持人懂人工智能吗?” 其实早在2015年,杨澜就着手开始制作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2016年,李世石与AlphaGo“人机大战”时,杨澜已经来到麻省理工学院,开始了关于人工智能纪录片的采访。 3年间,她采访了将近200位人工智能领域顶尖的科学家和专业人士,《探寻人工智能》纪录片以及《人工智能真的来了》一书,都获得了全国科协的科学传播大奖。 与其说这得益于杨澜职业的超高敏感度,不如说是自我不断学习的欲望驱动着她往前走。此次巴黎之行,除了给中国队加油助威,杨澜还有一项重要的使命:传播中国非遗文化。 7月5日-19日,由杨澜作为联合策展人的“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在位于卢浮宫西翼的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举办。而在此之前,56岁的杨澜每天花20分钟学习法语,已经坚持了3年多,在此次展览的开幕仪式上,她也做到了对自己要求的用法语演讲。 坚持做自己,这是杨澜认为自己内核稳定的根源:如果一个人想讨好所有人,做不到的时候,很容易把否定转向自己,把向外攻击变成向内攻击,陷入自我的否定;反之,当你跳脱出这种思想局限,不试图讨好所有人的时候,你的原动力则来源于自我。 她开始花时间去自省,弄明白了稳定的内核在于自己对于正在追求的事情很笃定,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有着稳定的自我评价。比如,不会因为别人说你两句好就飘飘然,也不会因为别人批评了你两句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02 接受生活的不完美 坚持走自己的路并不那么好走。尽管杨澜形容自己50岁已经进入了“超级稳定期”,但年轻时的她并不“稳定”,有着许多焦虑时刻。 1998年,杨澜即将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当时,她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想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又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足够好。 杨澜确实不够完美。应聘中央电视台的时候,有人说她“不够漂亮”,她却认为不完美才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被选上是别人的事。最终,杨澜在近千名候选人中胜出,打破了央视主持人来自专业院校的传统。 回想起在央视的经历,杨澜至今还记得有一位观众的来信。 信上历数她在节目中擅自抢话的次数,还说她“在节目里放声大笑,是缺少东方女性应有的优雅含蓄,在收视率这么高的节目里会给青少年带来很坏的影响……” 杨澜既紧张又害怕,内心有些动摇。搭档赵忠祥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将来你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人说你抢话了,就会有人说你冷场了;有人说你笑多了,就会有人说你还是放不开……放弃取悦所有人的想法吧,你只能做你自己。” 杨澜很庆幸有人陪她度过焦虑时刻,鼓励她坚持做自己。在主持《正大综艺》4年后,杨澜决定辞职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专业就读并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杨澜回国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深度访谈电视节目《杨澜访谈录》。为了更自由地进行创作,1999年,杨澜与先生一起创业成立阳光媒体集团。 杨澜形容自己是“为了喝一杯牛奶,而养了一头奶牛,后来开办一个养牛场”。不仅需要训练商业思维和运营能力,还要在“我想做什么”和“市场需要什么”之间取得平衡。她从看财务报表开始,一点点学习内部管理、市场营销、商业模式设计等各种技能。虽然备受折磨,但杨澜痛并快乐着。 这段经历让杨澜今后的事业顺畅很多。从赋能女性终生学习和成长的“天下女人研习社”到《探寻人工智能》再到非遗焕新节目《新生万物》,从访谈节目到文旅实景演出再到沉浸式数字艺术空间,一路走来,杨澜看似都踩在了时代的风口上,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每一个重要的决定,不是因为什么神机妙算,靠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杨澜很早就告诉自己的孩子们:“你们的妈妈虽然不会做饭,但是,她读的书、走的路、见的人都非常丰富,会有新鲜的东西给到你们。” 孩子们看到妈妈成天满世界跑,也感受到了她对工作的热爱。在妈妈的影响下,杨澜的儿子和女儿后来选择的学校和专业都是他们喜欢的,没有被任何人的意见左右。 面对来自于身体本能的焦虑、紧张,杨澜渐渐学会与它们共存。主持大型活动时,不论做了多么充足的准备,临场一定会紧张,担心自己忘词,搭档忘词,嘉宾没按时到,播放的短片没准备好,导演要求主持人临时加词,今天这件衣服有点儿紧……面对这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5次深呼吸。 现在,走过34年职场生涯的杨澜可以自信地告诉年轻朋友:如果为了生计不得不做一份并没有那么热爱的工作,这没关系。人生有时候的确需要一些权宜之计。但是,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意愿是什么。哪怕在某些时候不得不委曲求全,也要明白一旦有机会,你要勇敢冲破困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一种真实面对自己的觉察力。 苏格拉底有一句话:“活,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好好地活才是我们的目的。”在杨澜看来,“好好活”是指充分体验各种活法,这中间就包括痛苦和负面情绪。“幸福并不是消灭负面情绪,而是能跟负面情绪很好地相处。女性的成长也不是从成功走向另一次成功,而是能和挫折、失败共存,并且接受生活中一切的不完美。” 03 释放天性,就是最幸福的生活方式 跟杨澜交流,很容易捕捉到她是一个知行合一、始终在主动选择幸福的人。在亲子教育上,她也引领孩子们独立成人,忠于自我,勇敢选择,获得自己的幸福体验。 如何让孩子做到忠于自我?杨澜决定从小事做起,让他们听从自己的心,自己做选择。 从孩子上小学起,杨澜明确告诉他们:做作业是你们的事,不是妈妈的事。她不会坐在孩子旁边“指点江山”,而是在旁边安静地看书。孩子们大一点儿后,学会了关着房间门写作业。杨澜知道孩子们可能会躲在房间里玩儿手机或者打游戏,但她从不会直接戳穿孩子,反而在周末主动提出让孩子玩儿一会儿游戏。杨澜的默默陪伴真正培养了孩子们独立。 杨澜要求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拿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小事来说,孩子不穿秋裤去露营,最后冻感冒了,这事就得自己负责。家长的提醒孩子可以不听,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去医院吃感冒药,但是杨澜会告诉孩子们,这事你应该自己负责。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杨澜一直是这样教导孩子的。本科时候,儿子和女儿也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但儿子在考研究生的时候,告诉杨澜“不愿意生活在妈妈的‘阴影’之下”,所以选择了其他大学。 《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曾经历精神疾病的折磨,其中女性是男性的两倍。杨澜深知,女性更多的焦虑会来自社会对于性别角色期待所带来的额外焦虑,比如说容貌焦虑、年龄焦虑、身材焦虑、社会评价等。 她举例说:“如果男孩跌倒了,哪怕擦破了皮,妈妈会鼓励他‘没关系,继续玩’;女孩则会被说‘你把新裙子弄脏了’,这使得女性的面子观念比男性要强得多,经不起别人的评价,经不起失败和挫折。” 但是,做事难免会有失败。如果害怕失败,你就只能安静地坐在角落。要知道,哪怕大部分经历的是失败,但你收获了经验。等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获得了一些成功。 杨澜确实获得了巨大成功,但她的幸福感不是发生在一个个高光时刻,而是一种持续的人生体验。她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大家:我们并不是为了幸福而生,但不必远眺,幸福从来离我们不远。 本文摘自《婚姻与家庭》杂志 2024年8月下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专注女性成长与婚姻幸福,探讨如何更好地爱自己、爱家人。《婚姻与家庭》杂志出品。(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婚姻与家庭杂志) 编辑、排版:王云峰 二审:李 津 三审:赵海旭

杨澜理财故事杨澜:幸福从来离我们不远

有话要说...